1微生物实验室基本设备的质控要求
(1)孵箱:根据需要设置温度,可调温度范围应由室温至60℃。孵箱温度允许的波动幅度为设置温度±1℃,如一般细菌培养,孵箱温度应为35℃±1℃。应每天记录孵箱温度,定期加水,每月清洁内壁和架子。
(2)冰箱和低温冰箱:普通冰箱允许温度为4℃±2℃,每天记录温度,并定期清洁。尽量减少冰箱开启次数,减少温度的波动。低温冰箱控制温度-20℃±5℃,每天观察温度并记录,每隔3个月除霜1次。一旦温度失控,及时调整。
(3)水浴箱:根据需要设置温度,允许的温度波动幅度为0.5℃,每日检查水位,记录温度。每月擦拭箱体内部并换水。
(4)高压灭菌器:控制温度121℃,每次使用前观察并调整水位,记录使用时间、温度或压力。每周用嗜热芽孢杆菌检测灭菌效果,每月清理内部及换水,并定期检测密封圈的密封效果。
(5)二氧化碳培养设备:常用的有二氧化碳箱和蜡烛罐,要求二氧化碳浓度为5%~10%,箱内或罐内保持湿度,并用淋病奈瑟菌作培养效果监测。
(6)厌氧培养设备:主要有厌氧箱、厌氧罐、厌氧袋。混合气体组分要求二氧化碳10%、氢气10%和氮气80%。厌氧箱与厌氧罐内部要每周清洁,定期更换催化剂。每次使用培养设备均应用美蓝指示剂或铜绿假单胞菌检测厌氧效果。
(7)天平:保持刀刃光滑而锋利、称盘清洁,并定期校正。
(8)pH计:要求误差不超过0.02,并定期校正。
(9)显微镜:最常用的是光学显微镜,应注意保护油镜。每次使用后应用擦镜纸擦去油镜头上的镜油。每天工作结束后,应用含少量(或酒精)的擦镜纸擦拭油镜,再用洁净擦镜纸擦干。另外,微生物学实验室还用到暗视野显微镜、荧光显微镜等,均应按规程清洁和保养。
(10)玻璃器皿:微生物学实验室所用试管、吸管、平皿等应洁净无菌,不残留酸碱。
(11)接种器具:分为接种针和接种环两种。应选用传热散热快、耐用和不生锈的材料,早先使用的白金丝由于价格昂贵,目前多用比较经济的镍铬丝代替。一般要求接种环长5~8cm、直径2~4mm,定量接种环要定期校正其容量,接种针长5~8cm。
微生物实验室设备控制标准保养及监测
高压灭菌器温度≥121℃每次用前换水;每月清洁1次。
孵育箱温度35℃±1℃每天记录温度;每月清洁内壁和隔板。
水浴箱温度37 ℃±0.5℃每天记录温度;每月擦内壁和换水。
冰箱温度4℃±2℃每天记录温度;保持清洁并定期除霜。
低温冰箱温度-20℃±5℃每天记录温度;保持清洁并定期除霜。
二氧化碳培养箱:二氧化碳5%~10%,每天记录温度;定期换水;用淋病奈瑟菌监测效果。
厌氧培养箱:二氧化碳10%、氢气10%、氮气80%,每次使用时用厌氧指示剂监测效果。
微生物标本采集、运送与处理原则
标本的正确采集、运送与处理对于细菌的培养、鉴定,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
一、标本采集
(1)送检申请单必须惟一标识,并注样品名称、型号、年月、性状、标本来源、采集时间、检验目的及添加物使用情况等,以便实验室能针对该标本选用相应培养基和适宜培养环境,有利于对检验结果的综合评估。
(2)为避免漏检,确保病原体的检出,应尽量在抗菌药剂使用前采集标本。
(3)标本采集时应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减少或避免机体正常菌群及其他杂菌污染。
(4)以棉拭子采集标本,如拭子,应插入运送培养基送检。
(5)混有正常菌群的标本,如拭子,不可置肉汤培养基内送检。
(6)盛标本容器须经灭菌处理,但不得使用消毒剂。
(7)实验室应制定各种送检标本的采集、运送、保存等正确方法和注意事项,并应向取样者详细介绍如何正确留取和送检标本。
二、标本运送
标本采集后应立即送至微生物学实验室。标本采集后在室温下超过2h未送达实验室者可视为不合格标本。生产线边检验可提高病原菌检出率,送检标本必须与检验申请单有相同的惟一标识。
三、标本验收
实验室只能接收和处理合格的检验标本,因此应制定不合格标本拒收标准;对不合格标本应注明原因,退回,并做记录。
四、标本处理
(1)实验室收到标本后,应立即根据标类型及检验目的,选择合适的培养基接种。
(2)混有正常菌群的标本,应作定量细菌培养。不能精确定量或常规定量操作较困难的标本,分离出致病菌及条件致病菌为优势菌时,应作细菌鉴定及药敏试验,同时注明细菌量化指标。
(3)对已用抗菌药物治疗的标本,可在培养基中加入某些物质以中和药物对细菌的抑制作用。
微生物检验标本的采集
样品在使用抗生素前,将标本采集在无菌容器内,立即送到检验科细菌室,特殊检验应先与细菌室联系,再按要求采集标本,并立即送检。
(一)样品的采集:
1.凭检验申请单到检验科领取血培养瓶。
2.采取样品部位和血培养瓶口应严格消毒。
3.通常一般至少作三次血培养,在抗菌药已实施者,更应增加培养次数,怀疑特定菌种一般应一日作三次培养,必要时需追加次数。
4.应在生产高峰时采集。
5.对疑为细菌性污染的产品,严格消毒后抽取2~3 ml作增菌培养。
6.每次采样量5-10ml,培养基与样品之比以10∶1为宜,以稀释样品中的菌物质。
7.采样过程应严格无菌操作,避免污染。
微生物实验室培养基质量控制
一、配制时的质量控制
(1)容器:配制和分装培养基的烧瓶、平皿或试管等器材应为中性,无酸、碱抑制物残留,平皿底部要平,以免琼脂厚薄不一,影响药敏试验结果。
(2)成分来源:各种成分来源可靠,不含对目的菌生长有抑制的物质。特殊要求的培养基,如葡萄糖氧化发酵试验(O/F 试验),除加入葡萄糖外,不能含有其他糖类,指示剂不能用乙醇溶液,避免O/F试验的假阳性。培养基配制用水应是蒸馏水。
(3)pH值调整:根据培养基的不同要求调整pH 值,控制在要求范围的±0.2之内。应当注意,培养基在高压灭菌后其pH 值降低0.1~0.2,故矫正时应比实际需要p H值高0.1~0.2。
(4)灭菌:根据培养基所含成分及配制数量的不同,选择不同的灭菌方式,既要达到灭菌效果,又不破坏培养基成分。一般对稳定的培养基,如MH琼脂、营养琼脂可用高压灭菌,即121℃15min ;而含糖的培养基则以108℃灭菌为好,以防止糖类破坏。不耐高热的物质如血清、牛乳等,可采用间隙灭菌法灭菌。
(5)分装:根据使用的目的和要求决定分装量。分装培养基所用的平皿、试管要求清洁,不残留酸碱;制备平板培养基时,操作台要水平,以避免琼脂平板厚薄不一,同时确保无菌操作。
二、配制后质量控制
(1)培养基外观情况:包括颜色、透明度、有无沉淀和凝固。如发现培养基表面有裂纹或与培养皿的边缘分离,说明培养基有脱水现象,必须丢弃。
(2)无菌试验:每一批配好的培养基均须进行无菌试验。先灭菌后分装的培养基,可采用抽样方法试验,少于100个样本通常选取5%~10%的量,如果配制大量培养基,则任意选取10个培养基;无菌分装培养基则需全部做无菌试验。样本在35 ℃ 或其他适宜的温度下隔夜培养,如培养基含有血液,则需再置于室温1天,以检查嗜冷菌。选择性培养基因含有抑制物质,能抑制许多微生物,因此,可加入10倍量的无菌液体培养基,稀释抑制物质,以利于检出污染菌。即使做过无菌试验,接种时,也要检查每个平板上的可见菌落。
(3)性能测试:每一批新制或新购的培养基,使用前均须取已知性质的库存菌种进行性能测试。培养基按目的不同可分为增菌培养基、分离培养基和鉴定培养基。
①增菌培养基:接种少量难以生长的细菌,在一定时间内观察增菌情况,细菌能生长的最小接种浓度越小,说明增菌培养基性能愈好。
②分离培养基:要求目的菌生长良好,非目的菌被抑制。一般要求生长的目的菌接种量不可过多,较好的方法是将测试菌调成0.5麦氏浊度的菌悬液,再用0.001ml的标准接种环涂划在培养基上,观察菌落生长。
③鉴定培养基:应选择具有典型特征的菌株作性能试验。如三糖铁琼脂,须用弗劳地枸橼酸杆菌、福氏志贺菌及铜绿假单胞菌3种菌分别接种3支培养基,若反应结果为斜面产酸/高层产酸、硫化氢阳性,斜面产碱/高层产酸,斜面产碱/高层产碱,质量才算合格。
试剂、染色液和血清质量控制
一、试剂
各种试剂配好后,均应注明试剂名称、配制日期、有效期及配制者,并作记录,商品试剂亦应注明购入日期及有效期。配制好的试剂均应用标准菌株作性能测试,不合格者不能使用。性能测试间隔可根据试剂的稳定性和使用频率而定,如氧化酶试剂每天用前测试,靛基质试剂每周测试1 次。试剂须根据不同要求作适当的贮存,如氧化酶试剂应置棕色瓶中4 ℃冰箱保存。
二、染色液
常用染色液如革兰染色液在每次配制后并常规至少每周检测1次,用标准菌株金黄色葡萄球菌(ATCC25923)和大肠埃希菌(ATCC 25922)作阳性和阴性检测。不常用染色液(如鞭毛染色液)应于每次使用前,用已知特征的菌株作检测。
3.诊断血清
诊断血清的使用和保存必须按说明要求执行,一般置4℃冰箱贮存,且不得暴露室温过久;使用前应注意有效期及效价,第一次使用抗血清时应用相应的菌株检查其有效性,以后每月检测1次。如抗血清出现任何颜色的改变或混浊,即不能使用。
微生物实验室检验标本及检验结果质量控制
一、微生物检验标本质量控制
正确采集和处理标本是实验室检查获得正确结果的前提,目前仍有不少实验室和检验人员对检验标本分析前质量控制的重视不够。对标本采集方法和时间、标本来源,实验室人员虽然不能直接控制,但有责任人员正确采集标本,可采取集中讲课、个别辅导作取标本示教等方式给予指导。同时控制影响检验质量的其他因素,如检验标本的运送、储存和处理等,均应统一按正确的操作规程执行。